食宜篇
思仙问曰:夫修养之士,何物所宜食之充饥得不伤损矣?真人曰:酸咸甘苦,食之各归其时,春夏秋冬,顺之勿逆其脏。所食大过,成疾亦深,节戒作,方延益无限。其伤损之事,前已具言。延益之宜,今为子说。无令说略,子宜志之。
八素云:春宜食辛(辛能散也),夏宜食咸(咸能润也),长夏宜食酸(酸能收也),秋宜食苦(苦能坚也),冬宜食甘肥(甘能缓中而长肌肉,肥能密理而补中)。皆益五脏而散邪气矣。此四时之味,随所宜加之食,皆能益脏而除于邪,养生之道,可不移矣。《礼记·内则》云:凡和,春多酸,夏多苦,秋多辛,冬多咸,调以滑甘。注云:多其时味,以养其气也。经曰:春无食酸,夏无食苦。四时各减时味者,谓气壮也。减其时味,以杀盛气。《内则》所云多其时味,恐气虚羸,故多其时味,以养其气也。《内则》云:春宜羔豚,膳膏芗(春为木王。膏芗,牛膏也。牛中央土畜,木克土,木盛,则土休废,用休废之膏以节其气,故用牛膏芗也)。夏宜 ,膳膏臊,( ,干雉也, ,干鱼也,臊,犬膏也。犬属西方金也,夏属南方火,火克金,火盛则金休废,故用犬膏臊以节气也)。秋宜犊 ,膳膏腥(膏腥,鸡也。鸡属东方木,秋属西方金,金克木,金盛则木休废,故用鸡膏腥也)。冬宜鲜羽,膳膏 (膏 ,羊也。羊属南方火,冬属北方水,水克火,水盛则火休废,故用休废膏 也)。郑云:彼羔豚物生而肥,犊 物成而充, 热而干,鱼雁水涸而性定。此八物,得四时之气尤盛,为人食之不胜,是以用休废之脂膏煎和膳之也。凡牛宜 ,羊宜黍,豕宜稷,犬宜粱,雁宜麦,鱼宜瓜。言其气味相成也。
《周礼·天官》云:凡食齐视春时,羔齐视夏时(羔宜热也),酱齐视秋时(酱宜凉也),饮齐视冬时(饮宜寒也)。
太素云:肝色青,宜食甘。粳米饭、牛肉、枣,皆甘。
心色赤,宜食酸。麻、犬肉、李皆酸。
脾色黄,宜食咸。大豆、猪肉、栗皆咸。
肺色白,宜食苦。麦、羊肉、杏皆苦。
肾色黑,宜食辛。黄黍、鸡、桃皆辛。
又,肝病者,宜食麻、麦、犬肉、李、韭。
心病者,宜食麦、羊肉、杏、薤。
脾病者,宜食粳米、牛肉、枣、葵。
肺病者,宜食黄黍、鸡肉、桃、葱。
肾病者,宜食大豆、黄黍、猪肉、栗、藿。
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气骨以精。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。
羊肉大热。羊头肉平,主风眩疫疾。羊肚,主补胃虚损、小便数,止虚汗。羊乳酪,补肺,利大肠。羊肾,补虚弱、益髓。
犬肉,温。主补五脏劳伤,久服益气力,浓肠胃,实下焦,填骨髓,不可炙食。
牛肉,平。牛乳甘寒,主补虚羸,止渴。牛酪主寒热,止渴,除胸中热。牛酥寒,淘胸间客气,利大小肠。
鹿头肉,主消渴及多梦。鹿肉,主补中益气力。鹿蹄肉,主骨髓中疼痛。鹿久食,令人耐寒。
獐肉,补五脏。从八月至十一月食,胜羊肉。
驴肉,主风狂、忧愁不乐,能安心气。
肉,主久水胀垂死,作羹食之大效。
豹肉,温酸。主强筋骨志性。
肉,平。食之肥下焦,强胃气,能食。
雄鸡肉,酸温。主下气,去狂邪,安五脏,肠中消渴。
乌雄鸡肉,甘温。主补中,止痛,除心腹恶气。
乌雌鸡肉,味平甘。主除风寒湿痹、五缓六急,安胎及乳痈。
雁肉,味甘平。主益气轻身,久服长发,耐老不饥。
白鸭肉,平。主补虚羸,消毒热,和脏腑,利水道。黑鸭不可食。
野鸭肉,味咸寒。主补中,益气,和脏腑,除客热,消食。九月后好食,消腹中虫,平胃气,调中,轻身,可长食之,胜家鸭。
鹑,温。补五脏,益中,续气,实筋骨,耐寒暑,消结实,长食令人不厌。四月以后八月以前,不中食。
干枣,味甘辛温。主心服邪气,安中,养脾气,助十二经脉,通九窍,补少津液、大惊、强志,久服轻身延年,不饥成仙。
栗,味咸温。主益气,浓肠胃,补肾,令人耐饥。生食治腰脚,不宜蒸食。
柿,味甘寒。补虚劳不足,干者浓肠胃,健脾气,消宿血。红柿至补肺气,续经络气。
橘子,味酸寒。主下气,开胸膈痰疾、结气,止渴。久服除口臭,轻身长年,皮陈久者良。
乌梅,味苦平。主下气,除烦热,安心神,支体疼痛、偏枯不仁,止下痢、好睡、口干。
HT ,寒。益心气,补中焦不足。
樱桃,平。主调中,益脾气,多食无损,令人好颜色,美志性。
蒲桃,味甘平。主益气,倍力强志,耐饥寒去肠间水,调中。久服之,轻身延年。
林擒,温。主止消渴、好睡,不可多食。
覆盆子,味甘平。主益气、轻身,令人发不白。
甘蔗,味甘平。主益气,补脾气,利大肠,止渴。
豆蔻,味辛。主温中,止呕吐、口臭。
莲子,寒。主五脏不足、伤中气、绝利,益十二经脉、二十五络,益血气。食之心欢,止渴,去热,补中养神,除百病,久服轻身,耐老延年。
藕,寒。主补中,益气力,养精神,除目病。久服轻身,耐老不饥延年。
鸡头实,主补中,愈百病,益子精,强志明目。
菱实,平。主安中,补脏,令人不饥。
芋,平。主宽缓腹胃,除死肌,令人悦泽。
椹,寒。主补五脏,明耳目,利关节,通血脉,益精神。久食不饥,变白发。
枸杞,味苦寒。主五内邪气、热中,消胸胁气,除客热、风痹,坚筋骨,强阴,利大小肠,补虚损,明目,益精气。久服轻身,耐寒暑。
葵,味甘寒。宜脾。久食利骨气,为百菜主。
竹笋,味甘寒。主消渴,利水道,益气力,不可久食。
苜宿,味苦寒。利五脏,轻身,去脾胃邪气诸热毒。不可久食,瘦人。
荠,味甘温。主利肝脏,和中,明目。服丹石人不可多食。
蔓菁,味苦温。主消食下气,利五脏,轻身,益气。
萝卜,寒。利五脏,轻身益气,根消食下气,除五脏中风,炼五脏中恶气。服之令人白净,细肌理,美颜色,制面毒。
白苣,味苦寒。主补筋力,利五脏,通经脉,令人齿白,聪明少睡。
葱白,味辛温平。冬月食之甚益,不可多食,虚人。葱青,温。归肉,除肝邪,安中,利五脏,益目精,杀百药毒。
薤,味苦辛。宜心归骨,除寒热,去水气,温中,散结气,轻身耐老。学道人长服之,通神安魂,益气,续筋骨。
韭,味辛酸温。归心,宜肝,可久食,安五脏。不利病患。
荏子,味辛。主咳逆下气,温中补髓。叶调中,却臭气。
紫苏,下气,除寒中。
薄荷,味苦平。却肾气,解劳。新病患不宜食。
荆芥,味苦温。辟邪气,除劳。不宜久食。
兰香,温。主消食,去停水,散毒气。
茼蒿,味辛平。主安心气,养脾胃,消饮食。不可频食。
香薷,味辛温。散水肿,止霍乱,去热风。不可多食。
苦菜,味苦寒。主五脏邪气,久服安心益气,少卧轻身,不老耐饥。
蓝菜,平。主填骨髓,利五脏,调六腑,理经络结气,明耳目。使人骨健、少睡,益心力。久食大益人。
生姜,温。去痰,下气,去胸中臭气,通神明,散烦闷,开胃口。
水芹,寒。养神益力,令人肥健,杀百药毒。
白蒿(今青蒿也),味辛。主补中益气,养五脏,长毛发令黑,久服轻身不老。
小 根,味甘温。主养精保气,令人肥泽。
野苣,寒。久食轻身少睡,调十二经脉,利五脏虚热气。长食甚益人。
马芹,温。主心腹满,下气消食,能调味甘香美。
决明,平。主明目,轻身,利五脏。
牛蒡,寒。主去热风、头面烦满,四肢不遂。通十二经脉,久服轻身。
菠 ,寒。主利五脏,通肠胃。服丹石人,食之甚良。
朱 达,平。主补中下气,利五脏。
白黍米,味甘辛温。宜肺,主补中益气。
粳米,味甘辛苦。主心烦,止渴益气,断下痢,平胃气,长肌肉。
仓粳米,主补中益气,坚筋骨,通血脉。
炊饭水,浸令酸,食之缓五脏六腑气。
白粱米,味甘寒。除胸中客热,移易五脏六腑,续筋骨,可长食之。
粟米,味咸寒。主养肾气,去骨痹热中益气力。陈者止痢,压丹石毒。
胡麻,味甘。主益力气,长肌肉,填骨髓,坚筋骨,治金疮止痛,久服轻身长年。
绿豆,味甘酸。主虚羸,补五内虚乏,益气安精神,行十二经脉。食之脾浓肚宽,可长食之。
大麦,味咸寒。宜心,主消渴,除烦热,益气调中,久食头不白。
麦,味甘寒。主轻身,除热,久食令人多力健行。五谷之中, 麦为上。
小麦,味甘寒。主养肝气,去寒热,止渴烦,补中益气,和五脏,调经络。
薏苡仁,味甘温。主筋急拘挛、久风湿痹,下气。久服轻身益气,除筋骨中邪气,利肠胃,消水肿,令人能食。
稗米,味甘平。主益气补中,利脾胃气。
白豆,平。补五脏,益中,助十二经脉,可长食之。
饴糖,味甘温。主补虚乏,益心力,止渴,治喉咽痛,除唾血。
月宜篇
思仙问曰:尝闻月宿所宜食者,愿赐其法。
真人曰:每月宿下,各有所宜之物。人若择而食之,亦可除其疾疹矣。今传于尔,亦可晓示将来。
养生论云:正月卯日。食 鱼,使人无瘟病。
二月春分。食龟,使人不蛔,子孙蕃息。
三月宿毕。食鲔鱼,使人不蛔,美色,多气力。送迎各二日。
春三月。食大肉,又先酸麦,无齿病。因甲乙以具。
四月宿昂。食鸡,使人目明。
五月夏至。食鸣 ,送迎各二日。食鸱枭,送迎十日。
六月宿房。食野雉,使人阳多,遂子孙矣。
夏三月,食鸡雉及苦先麦,食之无瘅病。因丙丁以具。
七月。食蠹,使人宜子孙,送迎各二日。蠹,木蝎也。
八月秋分。食蠹,使人无病淫,众人畏之,送迎二日。
九月宿建星。食雁,使人不病瘅,得良辰,美筋骨,送迎二日。
秋三月。食马肉及辛,食之无寒病。因庚辛以具。
十月宿营室。食诸鸟使人烁心,益寿美色,送迎二日。
十一月冬至,食兔,令人不蛔,利足不僵。
十二月腊夜。令人持椒卧井旁,无与人言。纳椒井中,除瘟病。
冬三月。食彘及咸,食之无足病。因壬癸以具。常以其月,不尽三月夕半,食者无饱。
四时调摄
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夜卧早起,节情欲,以葆生生之气。少饮酒以防逆上之火。肝旺脾衰,减酸增甘。肝藏魂,性仁,属木,味酸,形如悬匏。有七叶,少近心,左三叶,右四叶。着于内者为筋,见于外者为爪。以目为户,以胆为腑。故食辛多则伤肝。治肝用嘘字导引。以两手相重,按肩上。徐徐缓缓,身左右各三遍。又可正坐,两手相叉,翻覆向胸三五遍。此能去肝家积聚风邪毒气,不令病作。
一春早暮,须念念为之。不可懈惰使一暴十寒,方有成效。
正月,肾气受病,肺脏气微。减咸酸,增辛辣,助肾补肺,安养胃气。衣宜下浓而上薄,勿骤脱衣,勿令犯风,防夏餐雪。
二月,肾气微,肝正旺。戒酸增辛,助肾补肝。衣宜暖,令得微汗,以散去冬伏邪。
三月,肾气已息,心气渐临,木气正旺。减甘增辛,补精益气。勿处淫地,勿露体三光下。
胆附肝,短叶下,外应瞳神、鼻柱间。导引,可正坐,合两脚掌,昂头,以两手挽脚腕起,摇动为之三五度。亦可大坐,以两手拓地,举身努力腰脊三五度,能去胆家风毒邪气。
夏三月,此谓蕃秀。夜卧早起。伏阴在内,宜戒生冷。神气散越,宜远房室。勿暴怒,勿当风,防秋为疟。勿昼卧,勿引饮,主招百病。心旺肺衰,减苦增辛。心藏神,性礼,属火,味苦,形如例悬莲蕊。着于内者为脉,见于外者为色。以舌为户,以小肠为腑。故食咸则伤心,治心用呵字导引。可正坐,两手作拳用力,左右互相虚筑各五六度。又以一手按髀,一手向上拓空,如擎石米之重,左右更手行之。又以两手交叉,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,间气为之,去心胸风邪诸疾。
行之良久,闭目三咽津,叩齿三通而止。
四月,肝脏已病,心脏渐壮,增酸减苦,补肾助肝,调养胃气。为纯阳之月,忌入房。
五月,肝气休,心正旺。减酸增苦,益肝补肾,固密精气,早卧早起。名为毒月,君子斋戒。薄滋味,节嗜欲,霉雨淫蒸,宜烘燥衣。时焚苍术,常擦涌泉穴,以袜护足。
六月,肝弱脾旺。节约饮食,远避声色。阴气内伏,暑毒外蒸。勿濯冷,勿当风,夜勿纳凉,卧勿摇扇,腹护单衾,食必温暖。脾藏意,性信,属土,味甘,形如刀镰。着于内者为脏,见于外者为肉。以唇口为户,以胃为腑。故食酸多则伤脾。旺于四季末,各十八日。呼吸橐龠,调和水火。会合三家,发生万物,全赖脾土,脾健则身无疾。治脾用呼字导引。可大坐,伸一脚,屈一脚,以两手向后,及掣三五度。
又跪坐,以两手据地,回头用力作虎视各三五度。能去脾家积聚风邪毒气,又能消食。
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早卧早起,收敛神气。禁吐、禁汗。肺旺肝衰,减辛增酸。肺藏魄,性义,属金,味辛。形如悬磬,名为华盖。六叶两耳,总计八叶,着于内者为肤,见于外者为皮毛。以鼻为户,以大肠为腑。故食苦多则伤肺。治肺用 字导引。可正坐,以两手据地,缩身曲脊,向上三举。去肺家风邪积劳。又当反拳槌背上,左右各槌三度。去胸臆间风毒邪气。为之良久,闭目咽液叩齿而起。
七月,肝心少气,肺脏独旺。增咸减辛,助气补筋,以养脾胃。安静性情,毋冒极热。须要爽气,足与脑宜微凉。
八月,心脏气微,肺金用事。减苦增辛,助筋补血,以养心肝脾胃。勿食姜,勿沾秋露。
九月,阳气已衰,阴气太盛。减苦增甘,补肝益肾助脾胃。勿冒暴风、恣醉饱。
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早卧晚起,暖足凉脑。曝背避寒,勿令汗出。目勿近火,足宜常濯。肾旺心衰,减咸增苦。肾藏志,性智,属水,味咸。左为肾,右为命门。上对脐,附腰脊。着于内者为骨,见于外者为齿,以耳为户,以膀胱为腑。故食甘多则伤肾。治肾用吹字导引。可正坐,以两手耸托,左右引胁三五度。又将手反着膝,挽肘,左右同捩身三五度。以足前后踏,左右各数十度。能去腰肾风邪积聚。
十月,心肺气弱,肾气强盛。减辛、苦,以养肾气。为纯阴之月,一岁发育之功,实胚胎于此,大忌入房。
十一月,肾脏正旺,心肺衰微。增苦减咸,补理肺胃。一阳方生,远帷幕,省言语。
十二月,土旺,水气不行。减甘增苦,补心助肺,调理肾气。勿冒霜雪,禁疲劳,防汗出。
起居调摄
平明睡觉,先醒心,后醒眼。两手搓热,熨眼数十遍。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。闭住少顷,忽大挣开。却除风火。披衣起坐,叩齿集神,次鸣天鼓,根据呵、呼、 、吹、嘘、嘻六字诀,吐浊吸清。按五行相生循序而行一周,散夜来蕴积邪气。随便导引,或进功夫,徐徐栉沐,饮食调和。面宜多擦,发宜多梳,目宜常运,耳宜常凝,齿宜常叩,口宜常闭,津宜常咽,气宜常提,心宜常静,神宜常存,背宜常暖,腹宜常摩,胸宜常护,囊宜常裹,言语宜常简默,皮肤宜常干沐。食饱徐行,摩脐擦背,使食下舒,方可就坐。饱食发痔,食后曲身而坐,必病中满。怒后勿食,食后勿怒。身体常欲小劳,流水不腐,户枢不朽,运动故也。勿得久劳:久行伤筋,久立伤骨,久坐伤肉,久卧伤气,久视伤神,久听伤精。忍小便膝冷成淋,忍大便乃成气痔,着湿衣、汗衣,令人生疮。夜膳勿饱,饮酒勿醉,醉后勿饮冷,饱余勿便卧。头勿向北卧,头边勿安火炉。切忌子后行房,阳方生而顿减之,一度伤于百度。大怒交合,成痈疽;疲劳入房,虚损少子。触犯阴阳禁忌,不惟父母受伤,生子亦不仁不孝。
临睡时,调息咽津,叩齿,鸣天鼓。先睡眼,后睡心。侧曲而卧,觉直而伸。昼夜起居,乐在其中矣。
延年六字诀
(此法,以口吐鼻吸、耳不闻声,乃妙。此行六字工夫,秘要诀也。非此六气行不到手。本经以此导之。若不引经,不可知耳。)
肝若嘘时目瞪睛,肺知 气手双擎。
心呵顶上连叉手,肾吹抱取膝头平。
脾病呼时须撮口,三焦客热卧嘻宁。
吹肾气诀
肾为水病主生门,有病 羸气色昏。
眉蹙耳鸣兼黑瘦,吹之邪妄立逃奔。
呵心气诀
心源烦燥急须呵,此法通神更莫过。
喉内口疮并热痛,根据之目下便安和。
嘘肝气诀
肝主龙涂位号心,病来还觉好酸辛。
眼中赤色兼多泪,嘘之立去病如神。
肺气诀
数多作生涎,胸膈烦满上焦痰。
若有肺病急须 ,用之目下自安然。
呼脾气诀
脾宫属土号太仓,痰病行之胜药方。
泻痢肠鸣并吐水,急调呼字免成殃。
嘻三焦诀
三焦有病急须嘻,古圣留言最上医。
若或通行土壅塞,不因此法又何知。
四季却病歌
春嘘明目木扶肝,夏至呵心火自闲。
秋 定收金肺润,肾吹惟要坎中安。
三焦嘻却除烦热,四季长呼脾化餐。
切忌出声闻口耳,其功尤胜保神丹。
长生一十六字妙诀
一吸便提,气气归脐。一提便咽,水火相见。右(即上)十六字,仙家名曰十六锭金,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。无分于在官不妨政事,在俗不妨家务,在士商不妨本业,只于二六时中,略得空闲,及行住坐卧,意一到处,便可行之。口中先须嗽津三五次,舌搅上下 。仍以舌抵上 ,满口津生,连津咽下, 然有声。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,以意会及心目,蓦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,略存一存,谓之一吸。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,以意力提起,使归脐,连及夹脊、双关、肾门一路提上,直至后顶玉枕关,透入泥丸顶内。其升而上之,亦不觉气之上出,谓之一呼。一呼一吸谓之一息。无既上升,随又似前, 然有声咽下。鼻吸清气,送至丹田稍存一存。又自下部,如前轻轻提上,与脐相接而上。所谓气气归脐,寿与天齐矣。凡咽下,口中有液愈妙,无液亦要 然有声咽之。如是一咽一提,或三五口,或七九、或十二、或二十四口。要行即行,要止即止,只要不忘作为正事,不使间断,方为精进。如有疯疾,见效尤速。久久行之,却病延年,形体不变,百疾不作。自然不饥不渴,安健胜常。
行之一年,永绝感冒、痞积、逆滞不和、瘫疽疮毒等疾,耳目聪明,心力强记,宿疾俱瘳,长生可望。如亲房事,欲泄未泄之时,亦能以此提呼咽吸,运而使之归于元海。把牢春汛,不放龙飞,甚有益处。所谓造化吾手,宇宙吾心,妙莫能述。
十六段锦
庄子曰:吹嘘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为寿而已矣。此导引之法,养形之秘,彭祖寿考之所由也。其法,自修养家所谈,无虑数百端。今取其要约切当者十六条参之,诸论大概备矣。凡行导引,常以夜半及平旦将起之时。此时气清腹虚,行之益人。先闭目握固,冥心端坐,叩齿三十六通。即以两手抱项,左右宛转二十四,以去两胁积聚风邪。复以两手相叉虚空托天,按项二十四,以除胸隔间邪气。复以两手掩两耳,却以第二指压第三指,弹击脑后二十四,以除风池邪气。复以两手相提,按左膝左捩身,按右膝右捩身二十四,以去肝家风邪。复以两手一向前一向后,如挽五石弓状,以去臂腋积邪。复大坐,展两手扭项,左右反顾肩膊随转二十四,以去脾家积邪。复两手握固,并拄两肋,摆撼两肩二十四,以去腰肋间风邪。复以两手交捶臂及膊上连腰股各二十四,以去四肢胸臆之邪。复大坐斜身偏倚,两手齐向上如排天状二十四,以去肺间积邪。复大坐,伸脚,以两手向前低头扳脚十二次,却钩所伸脚,屈在膝上,按摩二十四,以去心胞络邪气。复以两手据地,缩身曲脊向上十三举,以去心肝中积邪。复起立据床,扳身向背后视左右二十四,以去肾间风邪。复起立齐行,两手握固。左足前踏,左手摆向前,右手摆向后;右足前踏,右手摆向前,左手摆向后二十四,去两肩之邪。复以手向背上相捉,低身徐徐宛转二十四,以去两胁之邪。复以足相扭而行前数十步,高坐伸腿,将两足扭向内,复扭向外各二十四,以去两足及两腿间风邪。复端坐,闭目,握固,冥心,以舌抵上 ,搅取津液满口,漱三十六次,作谷谷声咽之。复闭息,想丹田火自下而上,遍烧身体,内外热蒸乃止。能日行一二遍,久久身轻体健,百病皆除,走及奔马,不复疲乏矣。
八段锦导引法
闭目冥心坐(冥心盘趺而坐),握固静思神。叩齿三十六,两手抱昆仑(叉两手向项后,数九息,勿令耳闻。自此以后,出入息,皆不可使耳闻)。左右鸣天鼓,二十四度闻(移两手心,掩两耳,先以第二指压中指,弹击脑后,左右各二十四次)。微摆撼天柱(摇头左右顾,肩膊随转动二十四,先须握固),赤龙搅水津(赤龙者,舌也。以舌搅口齿并左右颊,待津液生而咽)。漱津三十六(一云鼓漱),神水满口匀。一口分三咽(所漱津液分作三口,作 声而咽之),龙行虎自奔(液为龙,气为虎)。闭气搓手热(以鼻引清气,闭之少顷。
搓手急数,令极热,鼻中徐徐乃放气出),背摩后精门(精门者,腰后外肾也,合手心摩毕,收手握固)。尽此一口气(再闭气也),想火烧脐轮(闭口鼻之气,想用心火下烧丹田。觉热极,即用后法)。左右辘轳转(俯首摆撼两肩三十六,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,鼻引清气,闭少顷间),两脚放舒伸(放直两脚)。叉手双虚托(叉手相交,向上托空三次或九次),低头攀足频(以两手向前攀脚心十二次,乃收足端坐)。以候逆水上(候口中津液生。如未生,再用舌急搅,取水同前法),再漱再吞律。如此三度毕,神水九次吞(谓再漱三十六如前,口分三咽,乃为九也)。
咽下 响,百脉自调匀。河车搬运讫(摆肩并身二十四及再转辘轳二十四次),发火遍烧身(想丹田火自下而上,遍烧身体。想时口鼻皆闭气少顷)。邪魔不敢近,梦寐不能昏。寒暑不能入,灾病不能 。子后午前作,造化合乾坤。循环次第转,八卦是良因。
诀曰:其法于甲子日夜半子时,起首行时,口中不得出气,唯鼻中微放清气。每日子后午前,各行一次,或昼夜共行三次。久而自知蠲除疾病,渐觉身轻。能勤苦不怠,则仙道不远矣。